blank

从知识到见识

知识和见识有什么区别呢?可以用下棋来打比方:知识就是懂得下棋的规则,见识就是棋艺精湛。棋艺高的人往往能下出一些高明的步子。这些高明的步子看起来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,甚至可能导致短期的损失或被动;但却能为以后的步子创造条件、带来机会,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。所以,见识本质上是能穿透眼前的干扰、有效地考虑若干步的能力。

人的成长、企业经营、国家的发展、技术的创新等过程都会遇到知识和见识的问题。人到了一定的程度,追求的不一定是知识的增长,而是见识的提高。

熊彼特认为:发明并不等于创新,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且取得成功才叫创新。“发明”属于知识层面,而能够想办法取得经济成功则属于见识的层面。优秀的企业家,往往就是一些有见识的人。现在的高科技企业,往往都不是原始技术的创新者。比如,Intel不是半导体技术的发明者,苹果也不是移动手机的发明者。这些企业的成功,本质上都是经济的成功。他们能够持续地从市场获得回报,并不断地将回报用于研发,使得自己能够长期保持市场的优势。

我国很多高科技公司在创立之初,技术水平其实不高,产品质量也差。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现在成了真正的高科技公司。这背后潜伏着一个常见的现象:“高科技是长期持续改进的结果”。这种现场的背后有许多原因:比如,高科技往往竞争激烈,能够领先半步就不容易了。而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维持生存的前提,是一直都有市场的支持。伟大的企业往往是在市场不太明朗的时候进入的(否则竞争会过于激烈,就难以生存)。把握和理解市场,就是见识。

我写《知行: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》时意识到:很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持续改进对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意义、没有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对持续改进的意义。这样,无论你对数字化技术了解多少,都可能会陷入“有知识、无见识”的困境。陷入这种困境的人表现为:说啥啥都懂,就是没有办法。结果就是:企业发展看不到出路,解决技术问题看不到思路。

如何才能长见识?见识的前提是不被一些眼前具体的(技术)细节困扰、避免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”。这样才能看得远。怎样才能不被细节所困扰呢?我的办法是:关注那些传统的逻辑、传统的问题,但数字化能够带来量变到质变的变化。传统的逻辑和问题,自然是可行的、思考长远问题的时候不必过于关注细节,但关键是关注经济性的变化以及持续性的变化。

比如,数字仿真其实是个很老的技术领域、至少有几十年了。但数字化技术发展以后,做仿真的效率和成本完全不一样了(这就是经济视角)。有了仿真技术,便于大家讨论问题、及时发现问题和修订设计思路;同时,仿真速度快了之后就便于多次迭代优化,使得产品设计更好。这些变化会使得产品研发效率更高、质量更好(也是经济视角)。掌握仿真技术的企业和不掌握仿真技术的企业在竞争时,就像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和热兵器时代的军队打仗,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(还是经济视角)。有了这个大的逻辑之后,也就可以沿着这条思路去发展相关的技术和业务工作。比如,如何促进知识的共享、如何进一步提高研发的效率和质量、如何构建研发团队、如何打通研发与生产采购之间信息和业务的断点等等。我们推进数字化的时候,不去谈具体的数字化技术、而只是去谈业务的发展方向:这样的体现,就是见识而不是知识。

德鲁克先生说:伟大企业的日常工作往往显得平淡无奇。这是因为:这家企业走在了一条正确的、可以保持持续改进的路子上。用见识保证路线的正确,就不必要过于强调知识了。老子说的“无为而治”,大体上也是这个道理。

本文由北京百变SPA推广网提供数据,原文地址:https://spa.sharedbk.com/biji/11094.html
biji

感染你去跑步

2024-7-3 18:49:23

biji

现在我们的觉越来越多

2024-7-5 18:57:53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